找到相关内容1509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大般涅槃经中的涅盘思想

    ,如涅盘之恒  不变易,则有所拣择。他如外道之涅盘,不论其如何说常乐  我净,亦均在排斥之中。凡属大乘之涅盘者,则全在摄取包  含之内。  复次,以大乘经典之发展史看,本经之出,晚于般若、  法华、...

    张曼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35371059.html
  • 论陶渊明的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

    是求可能的物质之餍足。第三是欣取天伦间的  温暖。第四是追求嘉遁的快乐。 第五是摄取高贵的友情。  (注12)等,陶公利用以上五种行乐方法,使自己对生命  短暂的恐惧,获得暂时的舒解。  由上可知...

    包根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2771092.html
  • 追思华梵大学创办人晓云法师

    印度泰戈尔大学一些作风的影响,形成独特的一面;另外,有些画是当她游学欧洲时,所摄取的构想而描写成的,但最令人仰慕的还是她的禅画。晓云法师回顾自己一生的绘画历程,她说:“一个人若是真想创作,必须经过一番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0671324.html
  • 吴智和:明代僧家、文人对茶推广之贡献(1)

    ,驱逐烦杂之念,取得心境的宁  静。另闵元衡,更能在烹点中摄取幽趣,正表示国人对茶艺  的态度,据其自云﹕「良宵燕坐,篝灯煮茗,万籁俱寂,疏  钟时闻,当此情景,对简编而忘疲,彻衾枕而不御,一乐也  ...

    吴智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53471649.html
  • 净宗法师问答录

    因而起贪爱、嗔恨,废忘往生,则堕落。    问:一生信愿专修的念佛人,临终遇家人哭泣、搬动等,也会影响往生吗?   答:果真一生信愿专修,早入弥陀摄取光中,临终不论遇到何缘,都不会受到影响,...

    净宗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2073382.html
  • 论初期佛教“识”之概念及其特点

    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可说为是外感官,其功能在于接收外界讯息,而意根可说是内感官,摄取五根所收之讯息而生起识,因此说“依意生识”,或者有第六根、第六识和合之“意识”之名。[28]如此,五根如新闻的采访员...

    林建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873532.html
  • 唯识学中的知识论

    “世间正见”,“世间正见,谓意识相应,善有漏慧。何故世间正见唯意识相应?以五识俱生慧,不能决度故。审虑为先,决度名见,五识俱慧,无如是能”,知识“唯意识相应”,是说只有经过知性的综合摄取(审虑为先,...却说得过于简单。依康德,“知的作用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,一个是感性层;第二是想象层;另一个是知性层。“所知”经感性层的直觉的综合摄取(holding together)而呈现为“杂多”(manifold...

    德澄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973552.html
  • 隋唐佛教文化

    ,探悉诸宗玄义,同时摄取世界各地区佛法之优长,融贯现代国际佛学界之研究成果,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错”,深信国内会有更好的研究成绩出现,佛教亦将进一步充实与光大,余之愿也,因序之而随喜赞叹云尔!  二OO...

    [日]砺波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1373652.html
  • 台湾传统佛教建筑空间的儒释道混合特质

    不断,但其背后,受到六朝三教  一致说法的余风,所以调和的议论与研究就盛为风行。  到了宋代之后,宋以前的儒佛关系,是佛家向儒家靠近,  而宋代之后,则一改过去的风格,是儒家摄取佛家的思想,因  而兴起...

    黄兰翔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0473975.html
  • 陕西慈善寺石窟第2窟的佛像构成再考察

    西亚宗教[4]。其中较有说服力的是,西方净土思想是佛教摄取印度其他宗教的彼岸信仰而发展起来的。如印度古老的文学史诗《梨俱吠陀》卷九云:  “于彼所处,我获不死Amita”[5]。  这里的Amita(...

    白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015574434.html